從永觀堂一路走過來會經過永觀堂幼稚園的正門「遊心門」。看得出來整個東山地區在楓葉跟櫻花盛開的時間,不管從南從北,從哲學之道、永觀堂到南禪寺之間,這一路走來讓人的眼睛也不得閒,驚喜不斷。
南禪寺是龜山法皇於1291年將建於鐮倉時代的母親別宮改為寺院,所以是日本最早由皇室發願建造的禪宗寺院。而其歷代住持也都是由當時最傑出且享有重要地位的禪僧擔任。
南禪寺最醒目的建築就是素稱京都三大門之一的南禪寺三門。其餘兩座是知恩院三門跟東本願寺的御影堂門。
它高22尺,現在這棟兩層建築是由藤堂高虎為了祭祀在大阪夏陣喪命的將士們於1628年重建。
它因為歌舞伎劇情,大盜石川五右衛門登上南禪寺三門,讚嘆「絕景啊 絕景啊」而出名。登上它需門票費500元日幣。
從三門到法堂之間有一條長長的楓葉林道。
右側的正因庵白色的長長圍牆,反而成了這片銀杏、楓樹、青苔最單純的背景。
這是我幾天後清晨再來時拍到的,灑掃庭除的南禪寺。
我終於在法堂跟正因庵旁邊,遇到前來參訪跟外出的佛僧。
看過南法的嘉赫水道橋、西班牙塞哥維亞的古羅馬水道橋,怎麼可以不看看開啟京都現代化的重要關鍵,琵琶湖疏水工程跟因它而產生的南禪寺水路閣。這項工程造就了日本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力發電站「蹴上發電所」,及日本第一條路面電車「京都電氣鐵道」。
琵琶湖疏水計畫從滋賀大津引水經山科穿越隧道,抵達蹴上的水道與連結鴨川之間有36公尺的高低差,是船運沒有辦法克服的高度。所以這個計劃最出名的就是用「陸上行舟」的傾斜軌道,將船拖運近半公里到南禪寺碼頭,再重新下水行進的特殊設計。
這項工程有兩個非常關鍵的人物。一是當時的京都府知事北垣國道,他體認到天皇遷移東京之後,逐漸沒落的京都唯有現代化才能突破僵局。二是當時年僅23歲以琵琶湖疏水計畫為畢業論文的田邊朔郎。他以家族的人脈跟個人專業贏取北垣國道的青睞並委以重任。
北垣國道不只大膽的晉用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還擔下125萬日幣工程費用的大部分。這筆經費有多大? 當時的全日本的年度預算才7000萬日幣而已。所以反對聲浪,除了批評浪費錢,也反對水路閣破壞南禪寺景觀,甚至是「不能讓琵琶湖玷汙鴨川神聖的水」的宗教理由。所以北垣的前瞻與堅持,對於京都的現代化功不可沒。
為了看看水路閣最上面的水道設計,意外地讓這片黃楓吸引走了上去。
這裡有座小小的寺院,最勝庵。裡裡外外的黃色楓葉竟成為吸客的賣點。
雖然南禪寺座地很大,但是楓葉季的下午仍然躲不過滿滿的人潮。我們決定花500元日幣躲進旁邊的天授庵。它其實不大,就是一座房子、一個庭院、一個池塘。
雖然它的楓葉見頃已過,但是來過的人應該很難不讚嘆,他們怎麼可以把這個簡單的硬體,透過枯山水、
植栽、
水面倒映、
裡外穿透的視覺延伸,把景觀經營得這麼漂亮。
當我又走回三門拍照時,媽咪已經累得倚靠在三門的階梯旁動彈不得。她僅剩的開心是發現,下午的遊客都已經累到無法克制地發出「嘿咻、嘿咻」賣力爬階梯的聲音,哈。當然我們也筋疲力竭,僅剩的意志力用來走向蹴上地鐵站。媽咪走著走著意猶未盡地問:「今天還有哪裡沒去嗎?」我猶豫但無力地告訴她「這附近有今年四月才開幕,來自舊金山的藍瓶咖啡 Blue Bottle Coffee。但是我已經累到沒有力氣掏出口袋裡的手機Google地圖了,我們就回家吧。」她毫不猶豫地邊走邊附和,然後指著前方問我:「對面那個藍色瓶子的標誌就是你想去的咖啡店嗎?」就這樣,我喜出望外的拖著媽咪直奔進這座京町家改建的咖啡館。果不其然,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有膽量在日本咖啡消費第一名的京都插旗,絕對有兩把刷子。這一杯咖啡不只醇厚,我們還喝出了蠻牛般的振奮效果。它讓我們身上每個疲累的細胞都因為它而再度甦醒。
PS. 南禪寺周邊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