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年大甲媽( 唸ㄇㄚˋ)出巡,厝邊隔壁一定會奔相走告。對於大甲、清水、沙鹿、大肚、彰化、員林、永靖、北斗、溪州、西螺、二崙、虎尾、土庫、元長到新港奉天宮沿途的鄉民來說,這一定是全民動員的年度大事。只是她到底是哪一天來,小時候都是憑著大人說了算。現在才知道原來是廟方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擲筊決定的。她經過的那一天,大人總是開心地忙著在「亭仔腳」(騎樓)擺香案恭迎,不管是心有所求還是感謝。小孩一定是雀躍的伸長脖子、東張西望的期盼著那份熱鬧。它年復一年的形成了一種文化、自然也是所有沿途庄腳囝仔共同的重要回憶。

 

FullSizeRender f

 

2007年心血來潮,才第一次到大甲媽的家 --- 鎮瀾宮。看到了這個紀念品驚喜的買下它。它叫做「報馬仔」。真的是通風報信的人。小時候等得脖子都酸了,只要看到他敲著銅鑼出現就知道大甲媽快到了。他身上的雨傘代表「常善」、後掛的豬腳蹄代表「知足」、腰際的錫壺代表「惜福」、可是他好像少了副圓圓的眼鏡和代表「感恩」的長煙桿。決定買它,真的就只是想把回憶具象的帶回家,圓一段童年的美好。那個年代跟隨遶境的信眾,不管老少男女,晚上就在街坊騎樓邊席地委身而睡。我們不只不害怕、不擔心,還知道要輕手輕腳的回家,千萬不能吵到他們休息睡覺。因為天沒亮,他們又要出發跋涉了。相較於現在的社會問題所衍伸的人際關係,那真的是個美好的年代。

 

IMG_3379

 

回想起來我的童年要不是很傻就是很幸福,因為我從來不曾跟大甲媽祈求過甚麼,連想都沒想過。我最熱衷的就是等待遶境隊伍裡的「大仙ㄤ仔」。前幾天再去,現在看來它好像也沒有多大。但是對於當時連小學都還沒上的我來說,它好比格列佛,而我不過是小人國的一員。它大得讓我好生敬畏,哈。

 

IMG_3372

 

鎮瀾宮一進大門,在天公爐的前面就有一個大型的香案。往上一看--- 「護國庇民」、「德蔭桑梓」。前者是乾隆五十二年當地鄉民感謝媽祖保佑所立。後者是民國七十二年重修落成俞國華前院長所贈。

 

DSC_3763

 

上頭的木雕不大,但是非常的精緻。

 

DSC_3752

 

這裡拜拜的人個個神情都像鄉下等著「ㄋㄥˋ轎腳」的鄉民一樣。虔誠不足以形容那一張張靜默的臉,其實很多部分眉頭可以看出心事。先在天公爐旁邊,看到一位隱身百鳥朝鳳柱後的矮小老婆婆。她雙手合十、安安靜靜的喃喃默念拜拜。直到她鬆手,才發現她正在擲筊問事。一而再、再而三,然後繼續著。從她身後拍了第一張照片,就不忍心再拍下去。不像這位阿嬤,教小孫女跪下拜拜的場景。不知道小孩知不知道這一跪跟處罰是不一樣的,哈。

 

IMG_3360

 

在拜殿上方中間的「與天同功」是光緒皇帝御筆賜匾。最裡面的「佑濟昭靈」還是乾隆皇帝敕賜御筆。可見她不只歷史久遠還福蔭綿綿。

 

FullSizeRender e

 

最有趣的是廟裡有位個頭小小的歐吉桑,不厭其煩以他宏亮的嗓音提醒拜拜的遊客參拜的順序。一進廟,就可以看到左右兩邊提供的香。旁邊特別貼著一張紙條提醒四個香爐共需四柱香。首先先從廟的中庭往外拜,第一炷香就插在天公爐。往後爬上階梯到拜殿祭拜大甲媽,香爐就在香案上。再往左直走到側門口拜太歲爺,歐吉桑吼的就是要遊客不要忘了走到底去。他說的「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啊」,哈。再拜地藏王、文昌帝君,然後插上第三炷香。最後一炷香回頭繞過大甲媽到最右邊聖父母殿、南北斗星君、觀音菩薩。原來拜拜也是有學問的。聲如洪鐘的歐吉桑不厭其煩,看似沒有對象,但總能讓拜拜的年輕人因為他的聲音而尋到方向拐彎。沒有人覺得他吵,反而暗暗竊喜,哈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豆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