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不能不看故宮。
故宮是明清時代的皇宮,歷經二十四位皇帝居住,又稱紫禁城。初建於1406年、1420年完成。占地超過七十二萬平方米、現今仍保存有八千七百多個房間,故宮四周圍繞高約十米的城牆、寬達五十二米的護城河。有人形容如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每天住一個房間,要到二十七歲才能住遍裡面的所有房間,可見多麼壯觀。故宮是中國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宮廷建築群。1925年正式改為故宮博物院。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認為【世界遺產】。
到北京,不能不看故宮。
故宮是明清時代的皇宮,歷經二十四位皇帝居住,又稱紫禁城。初建於1406年、1420年完成。占地超過七十二萬平方米、現今仍保存有八千七百多個房間,故宮四周圍繞高約十米的城牆、寬達五十二米的護城河。有人形容如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每天住一個房間,要到二十七歲才能住遍裡面的所有房間,可見多麼壯觀。故宮是中國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宮廷建築群。1925年正式改為故宮博物院。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認為【世界遺產】。
剛到北京的第一天早晨,拍完照回宿舍,看到小區門口怎麼車水馬龍? 私家車、腳踏車、三輪車交錯。奇怪的是,怎麼就看到爸爸們紛紛從車上【捧】出還橫躺著睡的小朋友到對面院子裡去。我好納悶? 隔了好久才知道,原來那裡是幼兒園。
在二校門拍完老爺爺要求的門大、人也大的照片後,隔天一大早等雲一出來,趕緊再衝進清華校園拍照。七點一過二校門已經黑壓壓的齊聚了一大坨人,都是老先生、老太太。每個人都像參加outiing的小學生一樣、吱吱喳喳的好不開心。穿過人群,眼角餘光喵到一位老太太,在拍照前拿走先生手上的拐杖。我心裡忍不住一陣納悶,她為什麼介意拐杖入鏡 ?
在北京第一眼看到這隻鳥的時候,它的藍色羽翼跟長長的尾巴讓我著迷。不管在晨曦還是夕陽的餘暉裡,它藍色的羽翼都晶亮得讓人很難把眼睛從它的身上移開。而且不管在草坪、還是樹林裡,都可以輕易的看到它的身影、聽到它嘹亮的叫聲。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它叫【喜鵲】。多麼討喜的名字。
剛到北京正逢十一月初秋高氣爽,氣候非常舒服。雖然每天的氣溫從個位數字到二十五度左右,卻感受不到個位數字氣溫應有的寒冷,每天穿著薄外套東奔西跑,納悶著為什麼年紀輕輕的YF跟這裡的人都這麼怕冷,這種超舒服的天氣就穿起了厚外套、戴起了手套、還穿靴子! 一開始我只感覺空氣乾燥,晚上睡個覺像跑馬拉松一樣,總要起來喝好幾次水,沒想到一個星期後就感冒了,而且嚴重到嗑光帶來的一整盒感冒藥。
凍漲八年的大學學雜費終於出現了可能調整的契機。這幾年只要風聞調漲學雜費,幾乎就會演變成學生串連到教育部示威抗議,然後就是政府妥協、暫緩調整收場。接著就換校長吹鬍子、瞪眼睛的發發脾氣,抗議教育部管太多,大喊學校經營困難。於是夾心餅乾的教育部再回應,在各項獎補助款上盡量補助各學校。這樣的戲碼已經重複演出多年,比墊檔的肥皂劇還不如,但就是會一再的搬上螢幕。
今年學界普遍認為學雜費基於八年沒有調整,而物價上漲、人事成本增加等等,公立大學應該調漲十%、私立大學調漲五%,這樣才能有助於解決大學營運危機。但是教育部考慮到廣大學生族群的權益及家長的感受,提出的微調方案完全不能滿足校方的期待。
或許,教育部可以慎重的研議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的建議,允許大學在比例範圍內自主調漲學雜費,這樣,好的學校可以多收一點,更能辦出特色來。 其實善心的教育部倒是可以思考一下,乾脆將國民義務教育延伸到大學畢業,這樣豈不就不用擔心學生付不起學雜費,家長也可以開心囉 !
最近英國泰晤士報公布了2012年世界大學聲望調查結果,台灣僅有台大進入百大,名列六十一到七十名之間。而擠入三百名內的,除了台大也就僅止於成大了。根據媒體報導,出身大學校長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希望未來在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結束時,台灣能有十所大學前進到全世界三百名內。希望這句話只是期許。如果是工作目標,那只怕獲得五年五百億補助款的前十名大學的教授們,連做夢都要高喊【邁向世界一流】了 !
在北京時有一回我感冒了,清華的朋友們一直建議我就近到北京清華大學校醫院看病去,我心裡忐忑,只敢到同仁堂買藥吃;沒想到後來發燒了,私下問當地朋友到一般的診所看病還ok嗎?朋友忍不住提醒我,北京的醫生下藥很重,再考慮….但是清華的朋友一再的建議先到校醫院去抽血檢查一下,或許打個點滴就沒事了。我想了想,依著台灣經驗告訴他,我不要躺在那裏打點滴,那很難看的! 沒想到,他哈哈大笑的回答我,對不起,我們這裡都是坐著打點滴的。我一聽,啊喲~那豈不是更奇怪 ! 還是不要吧。
剛到北京,遇到過馬路,我總是不自覺的揪住朋友的衣角,如果是不太熟的朋友就挨著他走,因為我實在沒看過這麼沒有章法的混亂街景。在台北、紐約、巴黎,上下班的馬路氣氛頂多叫做緊湊、擁擠,但總是亂中有序。可是在北京,從這張照片你分辨得出來是紅燈還是綠燈嗎? 斑馬線上永遠有行進中跟半路停頓的人,而汽車、腳踏車甚至人力車也永遠穿梭在斑馬線的人群間,很難分辨這一刻的路權屬於誰,喇叭聲此起彼落之間,總之就是沒事就好。所以在中國關於過馬路在網路上有種有趣的說法【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紅綠燈沒有關係的,只看人不看燈】。哈哈哈。
喝咖啡是種習慣,它是心情、也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北京一直找不到好喝的咖啡,Sherry為了我的咖啡癮,特別老遠從朝陽區跑來帶我去一家台灣人在這裡開的咖啡館喝咖啡,沒想到味道還是普普。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只好請媽咪從台灣寄過來永康街卡瓦利的咖啡粉、濾袋、咖啡糖跟義美的奶油球。
有天Joyce從台灣來北京玩,過不了幾天她的咖啡癮也犯了,我們相約在她離開前到她住宿的文津國際酒店一起喝咖啡。當天點了咖啡,Joyce問服務員有蛋糕嗎? 服務員回答【有曲奇兒】,她啊的一聲、愣了半天自己才會過意來,應該是【Cookie 兒】,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