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附近退潮後的潮間帶是他們的五星級餐廳,光光登錄的鳥類就超過300種以上,是北台灣出名的賞鳥勝地。這裡隨著四季有豐富的水鳥停駐,沿海濕地常見的鷗科、鷸鴴科、鷺科、雁鴨科、秧雞科都有。秋季會出現從溫、寒帶南下度冬的冬候鳥。春季則有從熱帶地區北上的夏候鳥。台灣因位處亞熱帶,秋天南下來過冬的冬候鳥,如果只是短暫停留覓食的,稱為過境鳥,如果留下來繁殖長住的就稱為留鳥。金城湖抽水站兩旁、前方望海的木棧步道前沙灘、或者過了金城湖抽水站第一個路口右轉進去,沒多遠就會看到路旁的「大砲打小鳥」的熱鬧畫面,再不然看到賞鳥牆也就到了,這是另外最精彩的第三區。早上賞鳥牆這邊逆光,適合傍晚,早上對面的鐵柵欄這邊光線最適合,也幾乎是高蹺鴴的大本營。但是不管站哪一邊,記得「安靜」是絕對必須的。

黑面琵鷺跟白面琵鷺也會在金城湖抽水站這邊出現。

白面琵鷺跟黑面琵鷺最明顯的差別就在眼睛部位不是黑色,而是白色。像琵琶的大嘴末端是金黃色,不全是黑色。它在全球的數量比黑面琵鷺多,但是台灣不是它遷移的路線,所以它是少見的迷鳥,稀有的冬候鳥。

不討人喜歡的埃及聖【瞏鳥】(音同玄)也會出現在這裡,它就像帶著伊斯蘭世界圓月彎刀的飛鳥。它產自非洲,傳說古埃及時代它會隨著尼羅河洪水順水飛往下游,當地農民看到它的出現,就知道該引水灌溉了,因此被尊稱為聖鳥。可是它出現在台灣,揣測是從引進的動物園逃出並且大肆繁殖,落地生根的。台灣鳥會已將它列為外來入侵鳥種。

這隻賞鳥族追逐的漂亮小鳥,它的反應速度超級快,叫聲非常好聽,喜歡在雜亂而且陰暗的樹枝間飛竄。除了一身漂亮的藍色羽毛,連嘴巴都是相同的藍色,還有像老鼠嘴旁的鬍鬚。雄鳥頭上還有一頂小黑帽,脖子上還有一圈黑色的圍脖。我是因為它飛到我的身旁所以才拍到它。問了附近用手機播放鳥鳴聲,杵個大砲等待的愛鳥人,原來這就是他們正等待的黑枕藍鶲 (音同翁)。

紅嘴黑(卑鳥) (音同皮)雖然一身黑,可是它的紅嘴跟紅腳實在太搶眼,頭上的黑色鬆冠羽就像個大蓬頭也很可愛。

這是一隻我查不出來到底是誰的鳥,如果有人知道麻煩留言告訴我。

這是樹鵲,它跟喜鵲、台灣藍鵲長得一樣,就是身上以咖啡色為主,色彩上比較沒那麼討喜。

這裡最多的鳥應該是白頭翁了。它警覺性強、動作快,叫聲很好聽。

高蹺鴴 (音同恆) ,鳥如其名,有雙朱紅色的長腳就像踩高蹺一樣。每年春夏時期會在金城湖附近築巢繁殖。黑色翅膀的是雄鳥,咖啡色的是雌鳥。覓食時間主要在清晨、傍晚或是退潮的時段,會將長嘴放入水中左右掃動獵捕食物。繁殖季開始,為了爭奪巢位常會有衝突畫面,非常精彩。因為看過高蹺鴴的介紹,所以當我看到一隻雄高蹺鴴繞著一隻雌鳥不停地點頭,就感覺出端倪。馬上鏡頭對準它們。說時遲那時快,雄鳥快速地站上雌鳥身上,尾巴立即進行交配的動作,然後雄鳥果真張開雙翅擁抱雌鳥,超級可愛。想不到的是它非常愛乾淨,靠近鳥巢翻蛋前,還會特地整理一下腳上的髒汙,非常特別。

金眶鴴,也叫小環頸鴴 Little Ringed Plover。眼睛就是它最好的識別。它跟東方環頸鴴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黑色的環頸。它的環頸是完整的一圈,而東方環頸鴴的黑色環頸在胸前是中斷的。上圖是金眶鴴,下圖是東方環頸鴴。金眶鴴喜歡濕地、東方環頸鴴喜歡海濱泥灘,兩個都是普遍冬候鳥。

《戰國策 燕策二》:蘇代為了阻止趙惠王攻打燕國,最終只會讓秦國得利而引的比喻。「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甘其喙。鷸曰:‘今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晃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這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鷸 (音同玉)在這裡就出現赤足鷸、青足鷸跟磯鷸。赤足鷸嘴尖黑色,基部橘紅色,腳短也是橘紅色的特徵非常明顯。青足鷸除了沒有橘紅色的特徵外,體型也相對較大。

小青足鷸 Marsh Sandpiper 長得跟青足鷸幾乎一樣,就是體型小一號,不放在一起實在不容易辨識。它屬於普遍過境鳥。

相較於赤足鷸跟青足鷸老跟高蹺鴴群聚一起,磯鷸比較喜歡單獨沿著水線邊緣活動。它最大的特徵就是身體上倒「V」的白色區塊。還有前進跟停止時老是上下擺動的屁股,哈。它繁殖於西白利亞、滿州、日本,台灣幾乎終年可見,是普遍冬候鳥。

半蹼鷸在台灣是稀有的過境鳥,雌雄同型。它跟黑尾鷸長得非常像,只能從嘴巴跟尾巴的顏色分辨不同,它的體型也較黑尾鷸小一點。它被列為台灣保育等級三。據旁邊鳥會的專業人士初判,這兩隻都是雄鳥。它繁殖於西伯利亞、蒙古、黑龍江。越冬區主要在東南亞,春、秋兩季都有可能過境台灣。

黑尾鷸也是雌雄同型,屬不普遍過境鳥。它們總是在吃,而且吃的動作超級快。體型較高蹺鴴小一大圈。它廣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及澳洲。東亞族群繁殖於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冬季遷移到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澳洲。(資料參考自然系圖鑑)

尖尾鷸 Sharp-tailed Sandpiper,是春天的普遍過境鳥。它非常小,而且喜歡成群結隊一起行動。繁殖於西伯利亞極圈帶,冬季長程遷移至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它的嘴黑色,嘴尖略為下彎,腳黃綠色。繁殖羽時頭頂紅褐色,具黑色縱紋,有黃白色眉斑。

跟尖尾鷸很像的是彎嘴濱鷸 Curlew Sandpiper,也叫滸鷸。凸凸的眼睛讓我發現它的不同,注意看它的嘴尖真的是向下微彎的。它是台灣常見的過境鳥。

以前只知道這種白色的大鳥叫白鷺鷥,在賞蟹步道遇到一位志工才知道黑色的嘴叫做小白鷺(照片左下ㄧ)。黃色的嘴有大白鷺、中白鷺、唐白鷺。前兩者的區別在嘴裂到眼睛下面的是中白鷺,是普遍冬候鳥,甚至有少部分是留鳥(照片最下面中間)。裂到眼睛後方的是大白鷺,是普遍冬候鳥(照片右下一)。而唐白鷺則多了頭上一撮飛揚的飾羽(照片右上),它可是台灣保育等級二的過境鳥。小白鷺則只有兩根飾羽飄呀飄的,大部分是留鳥。灰色的就是蒼鷺(照片左上),他生性孤僻,是台灣體型最大的鷺科鳥類。睡覺時會把頭埋入翅膀裡。夜鷺(照片中間右邊),又稱暗光鳥。黃頭鷺又稱牛背鷺(照片中間左邊),顧名思義就是常常站在水牛背上吃它身上的寄生蟲。現在少有水牛,所以它們改跟著耕耘機吃犁田後翻出來的小蟲。所以動物之所以可以繁衍,就是因為可以隨著生態權變,才能生生不息。哈!

雖然形容人身手好叫「身輕如燕」,可是看過鷺鷥群聚樹梢的畫面,我倒覺得鷺鷥更厲害。

降落卻狀似失去平衡的黃頭鷺。

我的鏡頭追蹤飛翔的蒼鷺時,發現一隻身上有黑色覆羽的鷺鷥,不確定它是誰? 好笑的是它轉頭出聲斥責,好像不讓蒼鷺停留在它旁邊,好好玩。

我最喜歡的是走上抽水站前面步道時,沒找到漲潮前一小時會出現的候鳥,倒是看到這隻不管潮來潮往,兀自單獨杵在海邊的大白鷺。我沿著步道走了將近十分鐘,它動都不動的就是看向遙遠的天際線,不知道它是有心事、還是等著誰?

白冠雞屬秧雞科,其實長得比較像鴨。全身黑色,白色的嘴巴及額板非常顯眼,在台灣是不普遍冬候鳥。但我在這裡遇到兩隻,它們就傍著一群高蹺鴴,相處融洽。它就像是雞界的無臉男,哈。

台灣常見的秧雞反而是嘴巴及額板呈現紅色的紅冠水雞。別看它身型壯碩,遇到身形比它小但卻地域性強的高蹺鴴,它一樣是「走嘎拉飛勒」。我捕捉到它拔腿就跑的拼命勁,哈!

花嘴鴨是少數在台灣有繁殖紀錄的雁鴨科鳥類。嘴型扁平、腳短橙紅色、有蹼、體型略顯肥胖、臉頰灰白有過眼線、眉白色、嘴黑前端有鮮明的黃色斑塊,所以才叫花嘴鴨。我在金城湖邊的田地裡遇見它們一家人,只是三隻小小鴨在稻田裡竄上竄下,我的鏡頭完全無法掌握。第二張照片是常見的小水鴨。

我看過蜻蜓,但是我從不知道蜻蜓的交配那麼有名。我忙著拍鳥,突然一位熱心的先生衝過來告訴我,枯木上有兩隻蜻蜓正在交配快看。我用長鏡頭匆匆一拍,心想他沒有望遠鏡怎麼看得出來?!直到回家查資料才知道,原來蜻蜓交配會呈現心型的圖案。雄蜻蜓會用長尾從上抓住雌蜻蜓的脖子,雌蜻蜓會將長尾彎過來頂住雄蜻蜓的長尾跟身體交接處附近,所以會呈現心型的圖案。因為這根枯枝擋住,所以可惜沒能看到這個有趣的完整畫面。

湖邊馬路上發現散步的火斑鳩 (又稱紅斑鳩),它跟一隻灰斑鳩一起散步。真的是散步,看我靠近才飛走,沒想到我繞到湖的對面,又遇見它們倆。

回到賞蟹步道如果已經傍晚,別忘了佇足欣賞落入台灣海峽的夕陽。

看完落日如果意猶未盡,還可以順著台61線再往南開4公里左右,到豎琴橋拍夜景。(汽車迴轉,北上方向過了豎琴橋有免費停車場。) 它簡直是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附近的沃藍汀步行橋 (Campo Volantin Footbridge) 的複科版。豎琴橋的白天、夕陽、夜景都很美。

---- 可以回到螃蟹篇  新竹景點2019 - 賞蟹步道~金城湖賞鳥區 五公里的生態走廊(上)

arrow
arrow

    豆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