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市西邊的嵐山在平安時期就是皇家貴族的渡假勝地。它坐擁嵐山山麓跟大堰川,加上它是京都唯一的溫泉源地,奠定了嵐山名勝的地位。室町時期,織田信長更致力於嵐山開發,為現今的嵐山面貌奠定了基礎。除了春天的櫻花,在日本觀光振興協會的2018全國紅葉景點排名,它還名列第一。

早上出門原本計畫搭地鐵去換JR山陰本線到保津川峽,先去拍嵐山小火車穿過山谷的照片,所以還慎重地帶上長鏡頭。沒想到出了地鐵找不到JR車站,卻看到嵐電迎面開過。最後我就是以這是在京都已經營運超過百年的路面電車為理由,說服媽咪愉快的更改行程。搭嵐電還蠻好玩的,快到嵐山前就會開始放日本音樂,很有趣。

九點不到,嵐山車站附近已經不少人。決定趁早上的光線角度先從龜山天皇以詩描繪的「似滿月過橋般」的渡月橋開始繞著大堰川走走。心理揣想著哪裡可以拍到紅葉下的扁舟? 沒想到先拍到逆光下,湖面銀光跳躍的小船。旁邊不時傳出驚呼聲,握著單眼相機的遊客這一刻,都像冬陽下的小麻雀一樣的開心雀躍不已。

這是水面上的柑仔店,賣零食、賣酒、也賣水果。河裡的綠頭鴨隨著船隻開始營業,也出發覓食囉。

配合楓樹的垂枝,深蹲的能耐是照片角度的關鍵。

川邊的樹型真的多變而且漂亮。

難怪有網友分享桂川邊拍照,最好利用早上的時間。因為陽光的角度,連松樹都透亮發光。

很多人去過京都,而且去過很多次。京都不管春櫻、秋楓、冬雪都讓人嚮往不已。久而久之,京都就不只是一種回憶,反而成了一種念想。媽咪的朋友一知道我們在嵐山,馬上透過FB建議我們上龜山公園展望台。原先它只是我的嵐山眾多口袋名單之一,因為她的即時建議,終於確認而且慶幸走了這一趟。

這裡好幾個地方我們覺得漂亮,但都已經讓外拍族佔據。久等不到位子,乾脆就讓它們成為景點吧。

山上好多樹型都好漂亮。

連剪影都好看。

最後一段要爬非常多階梯上展望台,這當然我去就好,媽咪原地休息。

而這就是龜山公園最為人樂道的角度。從這裡俯瞰保津川,秋天的楓樹點點,兩側山巒簇擁,壯闊的美景盡收眼底。

照片左邊依山傍水的房子就是300多年前富商角倉了以的別館,奠下建築群屋雛型樣貌。輾轉一百多年前改修建為「嵐峽館」渡假飯店,2009年才由現在的星野集團修建為現今的「虹夕諾雅京都」飯店。住這裡要先在渡月橋搭迎賓小船,15分鐘沿著大堰川逆流而上才能抵達飯店。平常日房價非旺季都要5萬台幣起跳。

中午就在渡月橋前面轉角的kotokikichaya吃飯。簡單的鰊魚蕎麥麵、雞肉麵、炸雞塊還不錯吃。發現幾天裡去的餐廳都有這種魚肉麵。原來京都不靠海,所以需要用甘露煮的方式讓魚肉保存比較久。其實吃起來就像罐頭魚肉,還不錯吃。回來才發現原來規劃的是隔壁的yoshimura 才對,哈。

到了嵐山,怎麼可以不到2014年世界拿鐵拉花冠軍山口淳一創立的 %Arabica買杯咖啡,坐在河川畔歇歇腳。這家小小的玻璃屋從早上不到九點經過,就看到排隊的人潮。中午,排隊的隊伍根本就是長長的人龍,而川邊也多是買好咖啡自拍的遊客。相較南禪寺外的Blue Bottle Coffee,它的苦味較重,醇厚度不如後者。但還是不錯的。

這是我到嵐山那麼多回,碰到最多人的一次。這時候我們還傻傻的只是覺得熱鬧。

走到天龍寺,光光停車場就人山人海。媽咪一聽這裡主要是看曹源池的枯山水,馬上就打消念頭叫我繼續往下走。

再走到野宮神社,天啊,光光停下腳步,就像輸送帶上的行李,速度不對都會讓進行中的人潮撞到、撞歪。

那麼直奔常寂光寺吧。路上隔著大片農田,光是這所茅草屋前依稀高掛的柿子樹,我就認出它是松尾芭蕉弟子向井去來的落柿舍。它有個有趣的故事,傳說向井去來在屋子前種了40棵柿子樹,有天賣給路過的商人還收了預付款。沒想到當天晚上竟然吹起狂風,柿子掉了一地。向井去來只好退錢給商人。所以這所房子從此才有了落柿舍的稱號。沒想到向井去來連錢財都只是來來去去,哈。

常寂光寺最早是平安時代藤原定家的別墅時雨亭所在地,1596年才被日蓮宗派的日禎上人選為隱居地,才有今天的常寂光寺。到了山門,人潮呢? 看照片不要誤會。這是我離開的時候補拍的。媽咪一進門才買好票,看到人潮跟一直向上看不到盡頭的階梯,馬上打定主意到旁邊的展示場等我就好。她的膝蓋絕對是我們旅行中最重要的保護對象,比錢包、護照還重要。只是行前我只知道常寂光寺是嵐山賞楓的新興景點,來過才知道它根本就是無數的階梯組成的寺院。

接下來我就是不斷的奔跑,用最快的速度上上下下繞一圈。主動線階梯上到處都是人,只有旁支的路線人比較少。這三棵楓樹的樹型不是向陽,它們通通虔誠地朝向上面的寺院。

這是常寂光寺最有名的仁王門。它前面的楓樹,左右兩邊剛好是一紅一黃。

只有兩層、高12公尺的多寶塔是常寂光寺最重要的建築物。它的第一層是四方型、第二層是圓形設計。

最上面的展望台可以眺望市景,但是我已經是跑到氣喘吁吁。

跑下來看到這個鐘樓忍不住停下腳步,11月底沒趕上銀杏盛開,幸好還看到銀杏地毯。這座鐘樓建於江戶時期,而梵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徵收,現在的則是1973年由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教授青木一郎所設計。每天正午跟下午五點會鳴鐘。

整個常寂光寺說穿了就是沿著小倉山山坡直線往上蓋的寺院,所以這條陡坡的動線就算人再多,往上往下也擋不住滿天鋪天蓋地的紅葉,這反而是它的特色。

應該很少人像我一樣用跑山的方式參觀常寂光寺,我雖然很累,媽咪也不輕鬆。因為我跑多久她就看著這個庭園多久。在她面前,唯一動的只有一隻跑來跑去的黑貓,哈。

從這裡離開嵐山最近的動線就是搭JR,可是我已經沒有力氣去保津川峽拍小火車,決定直接去京都火車站晚餐。在JR嵐山站才知道,火車快來的時候,車站會廣播請排好隊的人禮讓老人家跟帶有幼兒的母親先上車。這倒是比台灣的博愛座更進一步。眼見我們都排在隊伍的第一了,走過來一位老太太就站我們旁邊。筋疲力竭的我還是忍不住仔細端詳媽咪,有點生氣的怪她「你怎麼一點都看不出老啊?!」

 

 

arrow
arrow

    豆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